职称:教授、博导 | |||||||
办公室:四牌楼李文正楼中601室 | |||||||
办公电话:025-83790295 | |||||||
Email:tjcui@seu.edu.cn | |||||||
学习经历: | |||||||
1983/09 - 1987/07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本科 1987/09 - 1990/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 1990/03 - 1993/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 | |||||||
工作经历: | |||||||
1993/03 - 1993/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 1993/11 - 1995/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1995/06 - 1997/06 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洪堡学者 1997/07 - 2002/08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、研究科学家 2001/11 - 2006/09 东南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6/09 - 至今东南大学校特聘教授
| |||||||
教授课程: | |||||||
工程电磁学 - 博士 计算电磁学中的积分方程方法 - 硕士 特异电磁材料研究新进展- 本科
| |||||||
研究方向: | |||||||
电磁超材料、计算电磁学 | |||||||
获奖情况: | |||||||
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、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、2016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; 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、2016 年美国光学学会遴选的最激动人心的30 项光学成果、2016 年《中国激光》杂志社遴选的全球光学十大科研突破、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十大进展;2014-2016年连续三次入选爱思维尔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; 获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、江苏省先进工作者、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、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、中国侨联“双百侨界贡献奖”、江苏省第三期“333工程”突出贡献奖、江苏省第四期“333工程”第一层次人选等荣誉。 | |||||||
论文著作: | |||||||
详见附件
| |||||||
科研项目: | |||||||
项目名称 | 项目类别 | 项目时间 | 工作类别 | 项目金额 | |||
|
|
|
|
| |||
新型人工电磁媒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|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| 2010-2014 | 应用基础研究 | 1000万 | |||
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微波器件与系统 |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| 2017-2021 | 应用基础研究 | 265万 | |||
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有源器件的基础理论与实现 |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| 2016-2020 | 应用基础研究 | 78.5万 | |||
60GHz射频CMOS芯片与模块研制 |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 | 2011-2015 | 应用基础研究 | 1300万 | |||
新型金属基超材料的结构实现与器件应用 |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 | 2012-2015 | 应用基础研究 | 800万 | |||
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创新引智基地 | 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| 2008-2019 | 应用基础研究 | 900万 | |||
复杂xxx | 教育部-原总装装备预研支撑重大项目 | 2011-2015 | 应用基础研究 | 1200万 | |||
|
|
|
|
| |||
专利: | |||||||
专利号 | 专利名称 | 专利类型 | |||||
ZL201510031670.4 | 一种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等离激元的宽带滤波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510164584.0 | 一种太赫兹宽带随机表面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510540698.0 | 一种光调控直流变换器件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604357.0 | 一种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波导结构及放大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510873.7 | 一种数字式可重构雷达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510761.1 | 基于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变形龙伯透镜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401944.X | 一种基于超材料的折射率梯度平板聚焦透镜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400830.3 | 一种一比特数字式超表面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343016.2 | 一种数字式可编程超表面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340439.9 | 同时调控表面波和传播波的新型人工电磁表面及制作方法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334627.0 | 一种宽带随机表面及其确定方法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228367.9 | 一种三维放大透镜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207022.5 | 一种极化可控多功能微波器件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146498.2 | 一种一比特电磁编码超材料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145132.3 | 一种多比特电磁编码超材料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410018050.2 | 开关可控的各向异性零折射率器件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501146.X | 基于二维散射中心集网格模型的ISAR图像恢复方法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478594.2 | 单层宽带随机表面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414121.6 | 一种基于光学变换的超表面透镜天线及其制造方法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323806.X | 一种基于全息原理和阻抗表面的低剖面锥形出射方向图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312163.9 | 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表面等离激元透镜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312164.3 | 一种各向异性的鱼眼-龙伯超表面透镜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292298.3 | 一种基于全息阻抗表面的多波束天线设计方法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222354.6 | 一种用于微带和表面等离子激元相互转换的装置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190179.7 | 一种基于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宽频带低副瓣透镜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129820.6 | 一种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插分滤波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121183.8 | 频率可调的微波吸收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078757.8 | 基于复合周期和单周期的表面等离激元分波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010842.0 | 一种E波段多芯片集成倍频模块 |
| |||||
ZL201310078680.4 | 基于复合周期结构的平面双波段表面等离激元波导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310036833.9 | 多芯片集成E波段接收模块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210467894.6 | 基于Y形结构的太赫兹功率合成二倍频电路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220612669.2 | 紧凑型太赫兹功率合成倍频电路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210355361.9 | 可调控彩虹局域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210009526.7 | 一种小型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装置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110168913.0 | 一种弯曲的双向表面波分波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110153970.1 | 一种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110120968.4 | 多方向表面波分波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110116068.2 | 单、多频段微波吸收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110058029.1 | 超薄多频段电磁波吸收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010108406.3 | 一种矩形微带贴片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1010108407.8 | 一维漫反射随机折射率梯度覆层及其应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910213505.5 | 一种透镜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910032139.3 | 基于人工电磁材料的宽带圆柱形透镜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910028700.0 | 基于开口谐振环结构的电小尺寸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810155900.8 | 基于光学变换理论的高增益分层透镜天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810124596.0 | 基于通孔的双模开口环谐振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810100752.X | 基于360度复合移相线的天线阵列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810100751.5 | 半封闭式左右手复合传输线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810019345.6 | 基于平行耦合线结构的三频带滤波器 | 发明专利 | |||||
ZL200710025157.X | 韧尼斯3775网站馑荡3dB分支定向耦合器 | 发明专利 |